为人师者,不仅是星光引路人,见证学生的成长和蜕变,也是与学生共同学习、成长的伙伴,在陪伴和付出中不断充实自己。有爱心才能做教育,有反思才会有超越,有成长才能有未来。
夹江外校继续开设教师论坛,邀请老师们分享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经验与做法。本期的分享老师是刘晓丽、龙萍。
刘晓丽——教学相长
“做有爱的教育,做有爱的老师”,这句话听了很多次,但时时忽略,在追求成绩的路上越走越远。我希望学生能独立思考,可当学生要表达不一样时,内心又冒出许多担忧;我期望学生能多一些自主行为,可当学生偏离教学目标时,又本能将他们收入笼中。我常常感动于学生的率真带来的惊喜,却又无法容忍他们的反复错误,丢掉应有的耐心。论语说:“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实者有矣夫。”庄稼出了苗不能吐穗扬花是常有的,吐穗扬花不结果也是常有的。吐穗扬花结果较慢者大多数时候都遭到了苛责,不知不觉便少了对他们的关心与呵护。
小Z同学是办公室里的常客,对于小神兽可谓是软硬兼施,当软磨不动时,我就开始保持强硬的态度。在一位同学作文里,他说小Z虽然成绩不好,但为人却十分仗义,对待老师的批评依旧会觉得惭愧与自责。我心想他还会有这一面吗?但该说不说,小Z学习语文越来越努力了。有一天我问小Z为何语文学到现在逐渐地认真起来了,他竟然说是为了我抽屉里的巧克力威化饼干。害,好吧,这也算是我策略成功了。还说语文是他唯一能听懂的科目,果然母语的力量是强大的。当我继续追问下去,发现是因为上课回答出了问题被夸奖的自豪感,以及能找寻到进步的使命感。由此,我鼓励他要继续努力。之后他每一次有进步我都奖励他一个威化饼干,他的听写由一干二净变得满满当当,课堂笔记也写得满满的。
他这样的变化,我发挥了怎样的作用,我想是微小的,他能持续到什么时候,不得而知。与其说是老师在塑造学生,不如说是学生在塑造老师。永远去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不因学生辨解顶撞而发怒,不因学生幼稚无知而生气。不能觉得生气是老师独有的特权,引导自己学会控制情绪,更引导学生学会控制情绪。
无论苗而不秀,还是秀而不实,迟钝、偏离、反复、专注、一贯、懂事,都是正常的,正是因为他们的并存,才构成了丰富的教育过程,形成了风格迥异的教育方法。我还正在形成自己教育风格的路上,教学相长,我也希望能像许多老教师一样真正做一位温柔且有力量的老师。
龙萍——小材料也有大作用
开学大扫除收拾办公室的时候,我发现了一袋尘封已久的土块,我说“扔了吧,放了这么久都没用过”。大家都聚过来,薛薛仔细看了看,“这好像是黏土,说不定哪天还能用上呢!”我突然发现,这是一种科学老师已经深入骨子里的习惯,见到什么东西都要想想,自己的课能不能用上,方便的话就会把它积攒下来,留待日后发挥作用。
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几乎任何完全陌生的材料都会使观察者产生一种想摸一摸、探索一下的愿望,想看看它到底能做什么。适合的、有价值的探究材料是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基础和关键,可以说离开材料的科学课是没有生命的。我上课时用的材料,一般都是配备+自备或全是自备。
怎么寻找合适的材料呢?生活中,我习惯于拍照,2021年6月在湿地公园,我被一块儿烂木头深深吸引了,它也太棒了吧!木头的表面长着一些霉菌、少量的青苔,断开的地方刚好清晰地展示了树木茎部的层次构造,细密的木屑和已经干燥的粪便证明这里有小动物居住……此后,五年级的微生物、细胞和六年级有关生态系统的学习中,我都用到了这张照片作为素材。
银杏叶是由外向内变黄的、植物可以用叶繁殖、山上的页岩层里是地质运动的证据、雨后的毛毛虫十分活跃……城市的建设中处处都是科学的学习材料。
科学老师最爱收破烂儿。上学期我们办公室装奶茶的袋子现在仍然整整齐齐地被收藏着——它可是绝妙的保温材料!执教《冷和热》单元时,整个单元都要用到冰块,我用平时攒的塑料袋在家提前冻好一整块,用保温袋装好,放在办公室阴凉处,用一点敲一点,到下午第三节课,还能用上冰来供孩子们研究。
教室里也能找到实验材料:孩子们的一块橡皮、一支铅笔也可以代替实验器材来测量太阳高度。一个纸箱子、拆开后的纸板、剪下来的碎纸板……都一定能在科学课上发挥大作用。
每一位科学老师都体验过材料的构想、寻找、准备、应用,这当中凝结着智慧和心血,但是看到学生“通过支配材料而发现意义”的那一刻,职业的满足感油然而生,相信每一位同行者都会有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