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通知公告 > 党建之窗 > 详情

【学习强国】课程思政促进教育终极价值回归

日期:2021-08-13


课程思政.png


习近平总书记2016年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标志着“课程思政”理念的产生,全国多所高校随后在推动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上做了大量有益探索,形成了各有特色的经验亮点。2020年,教育部颁布《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把课程思政明确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任务。课程思政建设在一路摸索中前进,虽发展迅速,但也出现了一些杂音:有人觉得增加了师生的教学负担,有人认为会导致专业课教师心有旁骛,还有人“预言”这就是“一阵风”式的运动。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剖析反思秕言谬说,笔者认为,必须及时廓清此类模糊认识,大力提升教师的课程思政能力素养,坚定不移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才是实现“三全育人”目标的守正出新之道。


一、课程思政理念是经典教育观的回归与升华


教育是有目的地引导教育对象能动地学习和自我教育,以促进其身心发展的活动。古今中外的主流教育思想,无论何种历史背景和价值取向,无不把“育人”作为教育的根本宗旨和教师的根本任务,把“育德”作为重要甚至首要的教育目的和内容。孟子认为教育的意义在于“存心养性”,荀子认为教育的作用在于“化性起伪”,苏格拉底把培养道德视为教育的首要任务。然而,在社会分工日益细化的发展背景下,教师的育人育德本职似乎也在淡化,不知从何时起,专业课教师只管教授学科专业知识,思想政治教育被人贴上“属于思政课老师”的标签,成为校园里一种潜在共识。这种“只教书不育人”的错误教育观,对我们发展社会主义教育事业、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目的产生了“肉眼可见”的消极影响,长此以往贻害无穷。


由此出发,我们对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在全国教育大会上“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要围绕这个目标来设计,教师要围绕这个目标来教,学生要围绕这个目标来学。凡是不利于实现这个目标的做法都要坚决改过来”的讲话要求就能有更深的体悟和更准确的把握。总书记的这段话清晰地阐明了课程思政的概念内涵和目标要求,表明课程思政并非要新开设什么课,而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教育观、课程观。这种“课程思政”的理念正是经典的“育人育德”教育观的回归,更从方法论角度指出了“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的实现路径,是对经典教育观的超越与升华。


二、实施课程思政是培养国之栋梁的关键举措


青年是国家和民族未来发展的中坚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如何让我们的青年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教育是根本。我们不仅需要思政课程的主力引导、主流灌注,还需要“门门课程有思政”的润物无声,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实施课程思政,就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精准扶贫”,把思政课程覆盖不到的盲区一一填满,保证所有课程都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同频共振,实现1+1>2的育人效果。实施课程思政,就是推动教育领域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导广大教师既做“经师”更为“人师”,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自觉学习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把深厚的爱国情怀、高尚的道德情操、正确的价值判断、科学的思维方法和扎实的专业知识传递给学生,把学生培养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实施课程思政,就是全面推进教育生态建设,占领意识形态主阵地,构建教育命运共同体,促进师生协同进化,以愚公移山之志、累土跬步之功,把育人的校园打造成富含马克思主义思想、中华民族精神等“矿物质”的“金山银山”。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是我国教育最鲜亮的底色,实施课程思政,正是我们按照中国的特点、中国的实际办教育,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的题中应有之义,是培塑国家和民族未来栋梁的关键举措。


三、课程思政建设需要汇聚全体教师的正能量


课程思政从概念提出到全面实施,迄今不过4年多时间,虽然有《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等文件作为宏观指导,但对于如何落地落细、取得实效,大部分学校都还处在“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有人认为,实施课程思政,对教师的能力素质提出了过高要求,教师不仅要具备本专业的扎实学识,还需要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负担增加了不说,还有可能“耕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地”,甚至“两头都不讨好”。这种错误认识在一些教育工作者尤其是一线教师中有一定市场,反映出部分人员对课程思政是什么、为什么、怎么看、怎么干认识不透彻,缺乏“教育者先受教育”的自觉、“身教重于言传”的自律和“本领恐慌”的自警,要么在面对如何发掘专业课程的思政元素、如何将思想引导融入课程教学等问题时绕着走,要么把专业课“思政化”、不分时机场合地把思政内容生硬“植入”,以敷衍应付代替能动践行。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教育工作者,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的神圣使命,学习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教育技能是职责本分和基本要求,何来“增负”一说?广大教育工作者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大计的关键力量,必须及时校准认知、统一思想认识,确保“三全育人”顺利推进。各级党组织和教育主管部门应当主动作为,引导和帮助广大教师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用联系和发展的眼光认识课程思政建设的必要性和长期性,准确把握课程思政建设中蕴含的对立统一规律、量变质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用矛盾分析方法破解问题梗阻,以“思想破冰”的激情斗志、久久为功的“三牛”精神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理性态度去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最终实现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取得育人效能的巨大飞跃,圆满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作者刘爱楼系湖北师范大学副教授;吴凤庭系湖北理工学院党委宣传部部长、教授;付静系湖北师范大学讲师。)